在苦等半个世纪后,科学家们仅用一个午餐盒大小的探测器万通资本,就在核反应堆旁首次“抓住”了宇宙中最神秘的幽灵粒子——中微子!
是的,你没有看错。不是南极冰层下数千吨的巨型“捕手”,也不是深埋地下的宏伟实验室,而是一个仅重几公斤的精致仪器,完成了一项让物理学界翘首以盼50年的壮举。这不只是抓住了一个难以捉摸的粒子,这更是为探索超越现有物理学理论的未知世界,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。
◆ 01 “幽灵”过处,万物皆空
中微子是什么?就在你读这行字的每一秒,都有数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,穿过你脚下的地球,然后从另一端呼啸而出,不带走一片云彩。它们或来自太阳,或来自核电站,或来自宇宙深处的超新星爆发。
它们是宇宙中最彻底的“过客”,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其微弱,以至于被科学家们冠以“幽灵粒子”的绰号。对中微子而言,整个地球几乎是透明的。
这便是物理学界的终极浪漫与无奈:我们身处由粒子构成的宇宙,却对其中数量最庞大的“居民”之一视而不见。
正因如此,探测中微子通常需要建造极其庞大和敏感的设备,动辄就是千吨级别。然而,一项50年前的理论预言,却为这一切带来了转机。
◆ 02 50年等待:一次“乒乓球撞汽车”式的相遇
1974年,物理学家预言了一种特殊的中微子相互作用方式,名为“相干弹性中微子-原子核散射”(CEvNS)。
这是什么意思呢?
以往探测中微子,好比是让一颗乒乓球(中微子)去撞击一堆积木中的某一块(原子核里的质子或中子),难度极高。而CEvNS理论则指出万通资本,在特定条件下,这颗“乒乓球”可以与整个原子核发生碰撞。
这就像一颗乒乓球撞向一辆静止的汽车。汽车虽然只会产生极其微弱、几乎无法察觉的晃动,但这个“整体反冲”的概率,却比撞击单个零件要高出几个数量级!
这个巧妙的理论,让科学家们看到了用小型探测器捕捉中微子的曙光。然而,从理论到证实,这条路,一走就是半个世纪。
◆ 03 午餐盒里的奇迹:CONUS+的惊天一击
现在,我们把目光转向瑞士的莱布施塔特核电站。一个名为“CONUS+”的国际合作实验小组,将他们仅有2.83公斤重的高纯锗探测器,安装在距离反应堆堆心仅20.7米的地方。
那里是中微子的“风暴中心”,每秒钟有超过10万亿个反中微子穿过指甲盖大小的面积。CONUS+的目标,就是在这样一场粒子的狂风暴雨中,捕捉原子核被“轻推”一下时产生的、那最轻柔的一丝晃动。
经过长达119天的艰苦测量和数据分析,在剔除了所有已知的背景噪音后,奇迹发生了。
数据显示,他们明确观测到了一个净增的信号:(395 ± 106) 个事件!这一结果,与标准模型理论预测的 (347 ± 59) 个事件高度吻合,其统计显著性高达3.7σ,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次历史性的捕获。
这是人类首次在核反应堆旁,以“全相干”的方式观测到这一现象。那个50年前的预言,终于在今天得到了最坚实的印证。
◆ 04 我们为何要为抓住一个“幽灵”而欢呼?
你可能会问,花这么大力气,去抓住一个几乎不存在的粒子,究竟有什么用?
答案是:每一次看似微小的观测,都可能是撬动现有物理学大厦的一根杠杆。
1. 拷问标准模型:这次的测量结果与我们当前的物理学理论——标准模型——完美契合,这在极低的能量尺度上再次验证了这一伟大理论的正确性。
2. 开启新物理学:更重要的是,CEvNS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高灵敏度的探针。未来,通过更精确的测量,任何与标准模型预测的微小偏差,都可能指向未知的粒子、未知的作用力,甚至全新的物理学规律。新物理学的大门,正在被缓缓推开。
3. 走向现实应用:这项技术还预示着激动人心的应用前景。科学家们甚至可以基于此开发出小型、可移动的中微子探测器,用于远程、无干扰地监控核反应堆的运行状态和燃料成分,这对于全球核能安全与防扩散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。
正如该研究的发起人林德纳教授所言“CONUS+的开创性成果可能标志着中微子研究一个新领域的开端。
目前,CONUS+实验已经换上了更强大、更灵敏的探测器,未来的数据必将更加精确。半个世纪的等待,换来的不是终点,而是一个壮丽的全新起点。
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入口,准备倾听来自宇宙最深处、最细微的耳语。
参考文献:
Ackermann, N., Bonet, H., Bonhomme, A., et al. Direct observation of coherent elastic antineutrino–nucleus scattering. Nature (2025)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586-025-09322-2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