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发出 "劝人造车如害命" 的感叹时,智能家电品牌追觅科技却毅然踏入了这片 "九死一生" 的战场。8 月 28 日,追觅宣布进军汽车行业,首款产品直指超豪华纯电市场,对标布加迪威龙,计划 2027 年正式亮相。这一消息在竞争白热化的汽车行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宏源证券,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争议:一家毫无造车经验的企业,为何要挑战汽车工业的珠穆朗玛峰?这究竟是吸引眼球的噱头,还是一次基于反共识思维的战略布局?
逆周期入场的战略逻辑
当下的汽车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。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4 年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下滑 8%,至今年一季度,行业利润率仅为 3.9%。威马、哪吒、极越等数十家车企纷纷退出市场,价格战愈演愈烈,整个行业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。然而,追觅选择在此时入场,恰恰体现了其创始人俞浩 "不赌 1% 赛道的小概率,只做世界经济 99% 空白" 的反共识哲学。
追觅的逻辑并非毫无依据。雷军曾在《小米创业思考》中指出,电动汽车本质已成为 "消费电子" 产品,3 万个零组件的高度模块化使造车门槛大幅降低,动力电池成本过去 10 年下降 80%,未来仍有下降空间。这一判断得到了行业印证,汽车正逐渐成为继手机之后的超级用户入口,吸引着各类科技企业跨界而入。美的、海尔、格力、创维等家电同行的探索,为追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教训。
更为关键的是宏源证券,追觅看到了超豪华电动车市场的战略窗口期。传统超豪华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上进展缓慢,布加迪与 Rimac 合资后推出的首款电动车型续航仅 59 公里,显示出传统巨头在新技术领域的困境。与此同时,欧洲市场研究显示,8 万欧元以上的超豪华电动车虽仅占市场 1% 的份额,但 38% 的潜在买家正考虑转向电动化,其中 70% 为年轻消费群体,他们既重视传统豪华价值,又追求数字化体验。这种供需错配,正是追觅眼中的战略机遇。
跨界优势的虚实之辨
追觅宣称自己 "站在巨人的肩膀上" 造车,这一巨人便是中国成熟的电动车供应链生态。其选址上海临港新片区的工厂紧邻特斯拉和宁德时代生产基地,得以接入堪称全球最高效的汽车产业集群。特斯拉在临港的 "4 小时供应链朋友圈" 已得到验证,这种产业集聚效应能大幅降低零部件运输成本,缩短研发周期,为追觅的超豪华电动车项目提供坚实基础。
技术层面,追觅并非全无积累。其自主研发的 20 万转以上超高速马达已广泛应用于智能清洁产品线,这种大功率、高转速电机的设计与管理经验,对开发超跑级电驱系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此外,追觅在视觉识别、场景建模、自主路径规划等方面的技术积累,也有望迁移至高级别辅助驾驶系统及智能座舱交互体验的研发中,形成差异化优势。
全球市场运营能力是追觅另一张底牌。其产品已在 20 余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市场第一宏源证券,这种跨文化产品落地经验对于超豪华汽车的海外推广至关重要。从招聘动态看,追觅正积极组建海外渠道拓展和跨境营销团队,计划先海外后国内的销售策略,既能避开国内惨烈的价格战,又能精准对接欧洲对超豪华电动车需求增长的市场红利。
然而,这些优势能否真正转化为汽车领域的竞争力仍存疑问。家电与汽车虽有部分技术相通,但汽车作为复杂工业品,涉及安全法规、动力系统、底盘调校等诸多专业领域,绝非简单的技术迁移即可胜任。布加迪等超豪华品牌积淀的百年工艺、品牌溢价和用户认知,更是追觅短期内难以企及的壁垒。
反共识背后的现实挑战
追觅的 "无限战争" 模式在清洁电器领域取得了成功,但其 BU(商业独立部门)孵化机制能否适应汽车这种长周期、重资产行业,仍需打上问号。汽车研发通常需要 5-7 年周期和数百亿资金投入,这种资金密度和时间跨度与家电产品存在本质区别。追觅近千人的造车团队虽已成型,但相比传统车企动辄上万人的研发规模仍显单薄,尤其在汽车安全、电池管理等核心领域的人才储备尚不明确。
超豪华电动车的技术挑战远超普通乘用车。布加迪等传统超跑的性能不仅体现在直线加速,更在于整体操控性、热管理系统和安全冗余的精密平衡。追觅要实现 "史上最快电车" 的目标,需突破电池能量密度、电机功率重量比、整车轻量化等一系列技术瓶颈。欧洲消费者对续航和充电体验的担忧,也意味着追觅必须在电池技术和补能方案上实现突破,而不仅仅是追求极速性能。
品牌认知的鸿沟更是难以逾越。布加迪等超豪华品牌历经百年积淀,其价值不仅在于产品性能,更在于文化象征意义。追觅从扫地机器人到超豪华汽车的品牌跃迁,需要构建全新的品牌叙事和用户体验体系。在奢侈品营销领域,科技企业的 "高举高打" 策略能否奏效,尚无成功先例可循。
汽车行业 3.9% 的利润率与追觅追求高毛利的商业模式也存在内在张力。超豪华汽车虽理论毛利率较高,但研发投入巨大、生产规模有限,实际盈利难度远超家电产品。威马等新势力的前车之鉴表明,即使拥有领先技术和资本支持,若不能平衡研发投入与商业回报,最终仍难逃失败命运。
一场值得关注的跨界实验
追觅造车绝非简单的噱头炒作,而是基于供应链优势、市场机遇和自身战略逻辑的审慎布局。其 "反共识" 的入场时机、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技术迁移的可能性,赋予了这个项目一定的成功概率。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领域的领先地位,也确实为跨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土壤。
然而,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面临重重挑战。从技术壁垒到品牌认知,从资金压力到人才储备,追觅每一步都如履薄冰。2027 年产品亮相将是第一个重要节点,但真正的考验还在于量产交付后的市场反馈和持续迭代能力。
无论最终成败宏源证券,追觅的造车尝试都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观察样本:当科技企业带着全新思维闯入传统制造领域,究竟能带来颠覆性创新,还是会重蹈跨界失败者的覆辙?这个问题的答案,或许要等到几年后才能揭晓,但追觅敢于挑战共识的勇气,无疑为沉闷的汽车行业注入了一丝活力。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